首页 新闻正文

中华药酒,百年鸿茅的成长与发展

中华药酒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医源于酒之说。繁体“狒”字从“酉”,医者酒也。距今有着近2000 年的《黄帝内经》就有“汤液醪醴论”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所谓汤液即今之汤药煎剂,而”醪醴“就是药酒。药酒是传统中药八大剂型之一,有意识的把酒与药结合在一起,形成药酒,相传为医祖扁鹊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药酒曰“天之美禄也”。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认识到酒性热,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散风寒、振奋阳气等作用。用酒制药,酒借药势,药借酒功,两者配伍同用,相得益彰。药酒当属传统中成药制剂中非常完美的剂型,这正是药酒历经千年而不减其魅力的缘由所在。

药酒,又称酒剂,是在成品酒或酿酒中加入合适的药物,经过必要的工序,是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里而制成的一种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澄明液体。其中,制作药酒的酒称基质酒,包括医用酒精、白酒、黄酒、葡萄酒、洋酒等;制作药酒的药物泛指有医疗保健作用的物质,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动物的全体或去壳、内脏以及某些矿物质等。

将酒与医药结合运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创举,至今仍在国内外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药酒作为中药传统剂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酒”被写成“酉”,“医”的繁体字也从“酉”,说明医药与酒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论》考证,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里,就有“鬯其酒’”的记载。汉代班固认为:“鬯者,以百草之香……合而酿之,成为鬯。”表明在殷商时期,人们已知造酒之法,并将酒与药结合起来运用。

到西周,饮酒越来越普遍,设有专门管理酿酒的官员,即“酒正”,同时设有“食医中士二人”,“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馐……之剂”。在这里,“食医”即掌管饮食营养的医生,“六饮”即水、浆、酒、凉、酱、酏六种物质。

这段记载说明,我国早在周代就把酒纳入了医疗保健品管理。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酒酿制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发掘马王堆汉墓时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30多首药酒方,用以治疗疽、蛇伤、疥瘙等疾病,提出可以通过“择薤一把,以敦酒半斗煮沸,饮之”来治疗“胫病”。

到先秦时期,中医药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可观的高度,出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这本著作不仅记载有药酒方剂,还对酒与防病治病的关系进行了专题论述。

到汉代,酒喝药酒的食用逐渐普遍。其中,酒被称为“百病之长”(《汉书·食货志》),药酒逐渐成为中药剂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的针对性和作用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至魏晋南北朝,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药酒的酿造方法,特别是对浸药专用酒的制作,丛曲的选择到酿造步骤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提出了用热浸制备药酒的新方法。

在隋唐时期,药酒的使用更为广泛。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七“酒醴”、卷十二“风虚杂补酒煎”累计收录药酒方80多首,涉及补益强身、内科、外科、妇科等方面。

宋元时期由于雕版印刷的发明,加上政府对医学事业的重视,药酒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对酒喝药酒的认知逐渐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如《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认为“夫酒者,谷蘖之精,和养肾气,性惟僳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导引药势”。

明代医学家整理继承前任经验,又创制出许多新的药酒。如《普济方》、方贤的《奇效良方》等等。

至清代,药酒又有新发展,清代的药酒除了用于治疗疾病之外,最大的提点就是养生保健药酒极为盛行,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兴旺发达。如乾隆帝经常饮用的松龄太平春酒。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药酒研制工业和其它行业一样受到冲击,加之当局大肆扼杀中医,药酒也难逃厄运,没有多大发展。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医中药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作为中医方剂之一的药酒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取得了长足进步。

总之,在长期的的医疗保健实践中,我国人们积累了丰富的药酒使用经验,创造了大量的实用药酒处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